连IMF都错了,中国银行业的不良率到底怎么算?
昨天(9月27日),我们分析回顾了IMF在《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估算中国在险债务及银行业不良率时所犯下的一些逻辑错误(详情猛戳:估算中国银行业不良率时,IMF犯了这些错误)。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学术顾问,香港金融发展局成员,招商局集团、招商银行原董事长秦晓认为,鉴于《全球金融稳定报告》的广泛影响,以及IMF对我国银行业贷款损失的过高估计对市场产生了某种程度的误导,有必要深入分析和正确理解银行不良率乃至银行的贷款资产质量问题。
秦晓为此撰文研究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问题。他提出,方法上要建基于商业银行按中国和国际会计准则审计的财务报表,讨论资产质量问题的范围比巴塞尔协议不良贷款的技术定义口径要更宽一些,包括潜在不良资产和影子银行不良资产。在分析时应该确定口径、明确定义,数据的采用和处理要严谨,并以各种市场指标辅助佐证。
基于上述口径和方法,文章估算了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上限、影子银行体系的潜在不良贷款、资本市场估值隐含的不良率水平,并分析了银行不良率的未来走势。最终得出以下结论:
1、按照银监会“商业银行”口径,中国银行业2016年中期不良率分别为1.75%,若将关注类贷款全部纳入不良贷款,中国银行业2016年中期潜在不良率(不良+关注类贷款率)为5.78%。
图1 商业银行“不良+关注类”贷款占比
资料来源:银监会、招商证券
图2 A股上市银行“不良+关注类”贷款占比
资料来源:各上市银行年报、招商证券
2、影子银行体系不良资产的判断。以类信贷非标资产形式存在的大量银信、银证合作及理财产品,构成中国特色影子银行体系的类信贷风险资产。基于公开数据,2016年6月末,商业银行”口径表内自营非标资产10.19万亿元、表外理财非标资产4.30万亿元,表内自营+表外理财非标资产合计14.49万亿元。假设10-20%不良率,影子银行体系将提升银行业整体不良率1.23-2.73个百分点。若加上关注类贷款占比,再考虑影子银行体系的潜在不良贷款后,2016年中期中国商业银行业最大口径潜在不良率(不良+关注+影子银行不良)为6.41%-7.91%。
表1 商业银行表内外非标资产规模测算(亿元)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公开市场资料、招商证券
3、我们测算的中国银行业最大口径潜在不良资产包括了不良贷款、关注类贷款、表内自营非标和表外理财非标的不良资产(假设不良率10-20%)。这一最大口径潜在不良率应被视作分析银行贷款资产质量的一个视角,而不应理解为巴塞尔协议专门定义的商业银行“不良率”指标。对于上市银行而言,财务数据包含不良率均经由中国和国际(H股银行)会计准则严格审计,这是我们讨论问题的基础。我们在测算最大口径潜在不良率的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偏审慎、甚至过度审慎的假设,例如假设全部关注类贷款都会变为不良贷款、所有银行不良资产的损失率为100%、所有自营非标资产均为信贷类资产、非标资产不良率10-20%,等等。因此,上述最大口径潜在不良率应被视作为在最极端恶劣情况下,对中国银行业资产质量的压力测试。
4、以2016年8月31日收盘价计算(假定拨备覆盖率为150%),A股银行板块估值隐含不良率为5.46%,略高于上市银行“不良+关注类贷款”占比合计5.26%。H股银行板块估值隐含不良率为7.67%,处于商业银行“不良+关注+影子银行不良”占比(6.41%-7.91%)的上限位置。资本市场的估值基本印证我们对银行业资产质量的测算。
表2 A股估值隐含的不良率测算
资料来源:Wind,招商证券
5、对A股上市银行的数据分析显示,2016年以来不良贷款的两大先行指标:关注类贷款和90天以内逾期贷款好转迹象明显,关注类贷款余额和关注贷款率升幅明显下降,逾期90天以内贷款占比收缩。从加回核销处置后的不良生成率角度衡量,银行不良增速企稳甚至略有回落的迹象明显,2016年二季度加回核销后的不良生成率环比下行7bps。不良生成情况有所好转,这是全局性资产质量压力缓解的重要驱动因素。对银行业当前及未来的资产质量状况,我的判断是:存量不良持续释放、增量不良压力趋缓。如外部市场企稳,内部加大风险控制和处置不良力度,银行业的不良率有望向一个相对合理、市场可以接受的均衡点收敛。
图3 上市银行季度不良生成率(不加回核销处置)
资料来源:公司财报、招商证券
图4 上市银行季度不良生成率(加回核销处置)
资料来源:公司财报、招商证券
图5 上市银行合计:各类逾期贷款生成率
资料来源:公司财报、招商证券
注:秦晓所撰《中国银行业资产质量分析》全文可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本文为作者向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提供的交流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CF40及作者所在机构意见。
近期文章精选:
新金融读书会| 昨晚,交行董事长聊了聊商业银行转型的那些事儿